【簡介:】薩達姆說:“石油是真主賜給阿拉伯國家的禮物??刂屏酥袞|石油,就控制了世界。中東石油儲備占全球65%。所以美國人相信,只要搞垮了伊拉克,就能控制中東石油,從而隨心所欲地操縱油
薩達姆說:“石油是真主賜給阿拉伯國家的禮物。控制了中東石油,就控制了世界。中東石油儲備占全球65%。所以美國人相信,只要搞垮了伊拉克,就能控制中東石油,從而隨心所欲地操縱油價。美國人,對待第三世界的人,就像伊拉克農民對待新婚妻子,三天蜜月期過后,就得上田里干活?!?br>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石油資源在阿拉伯國家,美國想要控制全世界,首先就要控制中東石油,而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尤為豐富,美國的矛頭自然直指伊拉克,如果說第三世界的人聽話,什么后好說,如果不聽話,就得訴諸武力。
美國與俄羅斯的戰(zhàn)略博弈手段與結果有什么不同?
美國與俄羅斯的戰(zhàn)略博弈手段與結果有什么不同?簡單的說,美國是全球撒網,局部重點。而俄羅斯只作重實際,只對自己能夠夠得著的地方撒網,而不是全球撒網,以避免無為的消耗。因此,美國與俄羅斯的戰(zhàn)略博弈,是完全不相同的。
美國幾乎在全世界都能夠看到它的影子,美國也幾乎希望自己能夠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稱王稱霸,給任何一個國家形成威脅。因此,美國的軍事全球軍事戰(zhàn)略布局的網撒的太大,國家的經濟財政消耗量也實在太多。這也直接導致了美國的財政軍費開支過大,而影響了美國的綜合經濟實力下降。
雖然從表面上看,美國利用自己的全球軍事戰(zhàn)略強取豪奪,控制著許多方面。例如:石油,金融,航運等體系上面,并且,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但是,從美國的全球軍事戰(zhàn)略來看,特別是在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以及利比亞等等戰(zhàn)爭中,已經對美國經濟構成了嚴重的消耗。這實際上也使得美國的軍事強大和在世界上的強取豪奪,并沒有給美國帶來什么實質性的收益,反而會讓美國的支出更多,并樹立了更多的敵人。
而反觀俄羅斯,俄羅斯只是對于自己家門口的事情感興趣,以及對于傷害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感興趣。俄羅斯聰明的收回了克里米亞,就是一個實質性的問題。雖然美國對俄羅斯的軍事戰(zhàn)略進一步的逼近,東擴已經到了俄羅斯的家門口。但是,俄羅斯仍然能夠收回克里米亞,并對烏克蘭東部地區(qū)感興趣。而且,在中東地區(qū)的敘利亞和利比亞形成了自己的戰(zhàn)斗力,還成功地分化了土耳其和美國之間的軍事戰(zhàn)略盟友關系。因此可見,俄羅斯的成就是遠遠高于美國的。
而美國則是虛偽而實不至,而俄羅斯是實至而圖虛名。在軍事裝備制造業(yè)上面,俄羅斯的超高音速武器和S400防空導彈系統等等,都壓得美國喘不過氣來。而俄羅斯的蘇57戰(zhàn)機,也緊跟美國的f35戰(zhàn)機,這些都是兩個國家的不同之處。因此可以看得出,俄羅斯注重的是實效,而美國更多的是虛名。
個人觀點,切勿上心,謝謝閱讀,歡迎評論。
轟六K為什么不做成戰(zhàn)斗機的進氣道?
轟6-K是轟6的衍生機型,設計樣式已經無法更改,若更改進氣道,則里面的零件布局得重新規(guī)劃,這是個大工程。而轟6-K只是轟炸機的過渡性產品,實現空中核打擊力量的從無到有的歷史使命,這已經足夠了,未來還得靠轟-20挑起空中遠程核打擊的能力,沒必要再大費周章對轟-6K進行大整改。
轟-6是蘇聯圖波列夫圖-16雙引擎噴氣轟炸機的授權制造版本。1954年赫魯曉夫訪華,隨后中蘇友好條約簽訂后,一大批援建我國的工業(yè)項目啟動,其中就包括在1957年9月,蘇聯決定協助中國建設一座中型轟炸機制造廠,同意中國授權生產圖-16轟炸機。
根據雙方的協議,同年蘇聯給予我國2架圖-16A整機做樣機,一架拆解作為研究,另一架則交由西安飛機廠拆解分析其生產模具的規(guī)格。再由蘇方提供一架圖-16整機部件,及一架圖-16散裝部件由中國方面組裝、裝配,然后由蘇聯方面提供各種零部件毛坯和原材料,由中國方面進行加工制造。中方由哈爾濱飛機廠與西安飛機廠開始進行在國內自制工程。1959年蘇聯將全套的圖-16技術圖紙和資料提供給中國。1959年9月馬鳳山被任命為轟-6研制的主管設計師。1959年9月哈爾濱飛機廠用散件組裝的第一架圖-16實現首飛。
中蘇交惡后蘇聯毀約,直接影響圖-16的授權進度,在1960年6月蘇聯撤走所有駐華專家前,協議內所明定之20架零附件只運交了9架,其余的也全部落空,連提供生產夾具都半途而廢了,如同殲7,我們需要在蘇聯提供的半吊子技術上,摸著石頭過河。這也為后來我國自行大規(guī)模“魔改”打下了基礎。
因特殊時期的產業(yè)失調,導致轟炸機自制化的期程不斷遲滯。1961年研制工作由哈飛與西飛共同承擔轉為全部由西飛承擔。直到1964年西飛建設基本完成才開始進行第一架國產化圖-16(即后來轟-6甲)的制造工作。
在這段時間西飛基本上已經在摸索掌握圖-16的設計,因此在1963年起執(zhí)行“21-511計劃”,將蘇聯提供散件組裝的一架轟-6(編號50671)改裝為原子彈載機。改裝了炸彈艙,增加了放射性防護裝置,以及實驗測試設備,相關工程于1964年7月完成。1965年5月14日該機執(zhí)行中國首次空爆原子彈實驗,1967年6月17年執(zhí)行了中國首次空爆氫彈試驗。1968年將蘇聯提供散件組裝的另一架轟-6改裝為,空中發(fā)動機實驗平臺,機腹彈倉處外掛發(fā)動機實驗吊艙,用于發(fā)動機空中測試。由于我國當時受工業(yè)基礎水平限制,雖然機身可以自行生產,但圖-16所用的PⅡ-3M型噴氣式發(fā)動機的國產化仿制舉步艱難,整體性能達不到原型機的水平,致使最初的轟-6飛行性能不如原型機圖-16。
發(fā)動機仿制型號稱為“渦噴-8”,由西安航空發(fā)動機廠研制,1967年通過測試,1968年開始量產。隨著國產材料、加工工藝技術的提高,渦噴-8的翻修間隔,最大推力的提高總算滿足了轟-6及改型的需要。1966年10月,西飛完成第一架轟-6原型機,用于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國產化的轟-6首飛,1969年2月量產的轟六甲(也稱轟-6A)進入我空軍服役,1969年7月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產。
西方國家知曉轟六的存在則是在1971年8月13日,當天轟六實施轟炸訓練科目時被美國偵察衛(wèi)星所拍攝。CIA在1972年3月評估已經進入服役的轟六至少有32架,還有19架尚待完工。而轟六大規(guī)模量產則是在1972年起開始,最大產量曾達到年產30架,然而更多時間轟六生產數量并沒這么多。在1973年完成第60架甲/丙量產任務后,曾停產過相當長的時間。
此時因為中美關系改善,我國與西方國家軍事合作進入蜜月期。中方獲得了更先進的航電系統,同時中方也在與英國合作中進行渦噴改渦扇,但此合作并未成功,我們最終選擇了較易獲得的伊爾-76和圖-154使用的D30-KP-2,及其國產化版本 渦扇-18。因蘇聯并未將圖-16噴改扇,且原版圖-16為翼身融合體引擎艙,有優(yōu)于吊掛式引擎的氣動性能,卻使換裝引擎難度大增,所以此大改是中方未依靠英國或蘇聯獨立研制的成果。我們另將該機施以整合空射反艦和巡航導彈的機能,由此從仿制生產轉向大規(guī)模改進設計,主要側重在提高燃油經濟性增加航程,改進電子設備以作為各種導彈的發(fā)射平臺。
1982年勃列日涅夫“塔什干講話”后,中蘇關系再度轉好,不再需要提防蘇聯,而且隨著彈道導彈技術的不斷發(fā)展,H-6提供的核運載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降低了。使得轟-6的生產和改進趨緩。直到1985年轟六才再度復產,重點轉向為投射反艦導彈設計的轟六丁。在1990年代對早期生產的數量較少的轟六甲和轟六丙機隊實施近代化翻修工程。
2007年轟-6在又一次大規(guī)模改進成為重點投射遠程巡航導彈設計的轟-6K后復產,此時機體結構和武器系統已與圖-16大相徑庭。轟-6K在采用俄羅斯D-30KP-2渦扇發(fā)動機后,推力增加了30%,耗油量減少20%,同時發(fā)動機進氣口擴大,而作戰(zhàn)半徑達到了3500公里。
轟-6定位為空軍的主力戰(zhàn)略機種,同時兼為我軍最大型的國產戰(zhàn)機,因此利用它改裝成多種載臺。包括空中加油機、偵察機、電戰(zhàn)機等,80至90年代試驗了空射使用渦扇動力的“紅鳥”系列巡航導彈?,F今轟-6除了可以載運炸彈之外,也可以載運解放軍各型反艦導彈,如海鷹、鷹擊系列,與巡航導彈如長劍-10導彈。轟-6H與轟-6K即兩種型號的巡航導彈載機,分別攜帶精確制導空地導彈及戰(zhàn)略巡航導彈。在戰(zhàn)術方面提高了中國空軍的對地火力支援能力,戰(zhàn)略方面可有效威懾和打擊第一島鏈內的戰(zhàn)略,和戰(zhàn)術目標甚至可以打擊目標可延伸至第二島鏈內。
而目前隱形戰(zhàn)斗機的普遍采用的S形進氣道或者DSI的進氣道,距離上世紀50年代就出現的轟-6K原型機圖-16已經年代久遠。由成飛與巴基斯坦開發(fā)的梟龍戰(zhàn)機我國是第一種投入服役的使用DSI進氣道的戰(zhàn)斗機,直到2007年才問世。
而且采用這種進氣道的目的是其氣道結構更簡單、重量較小且具有更好的隱身性能。而轟炸機本來重量就不輕,再改進也沒多大意義,因此唯一好處則只剩下增強其隱身功能。而蘇聯的轟炸機不是依靠隱身性具備優(yōu)勢,若轟-6K要采用S形進氣道或者DSI的進氣道,必須得在排氣管遮蔽,采用內置式武器艙,外層隱身涂料等處理后,其效果才能達到最大化。而這項改造工程幾乎是換成另一種機型,轟-20已經在研發(fā)路上時,就沒必要重復迭代,還是期待The Next轟炸機。